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党群园地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创新文化
文化活动
形象标识
创新文库
创新历程
人  物
经验介绍
研究室
资源化学研究室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
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
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
重点实验室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新疆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作废)
新疆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旧)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旧)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
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实验室
新疆爆炸物安全科学重点实验室
新疆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在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创新文库
加木精神留榜样 善明事业得公评
----纪念中国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
2009-03-14 | 作者:陈子才 | 【 】【打印】【关闭

  时光飞逝,星转斗移,中国科学院今秋将迎来六十华诞。作为一名曾在这个令人崇敬的科学殿堂在天山北麓的下属机构新疆物理研究所和新疆化学研究所工作了近四十年的科技人员,心中有许多感想。在中科院成立45周年和50周年时,我曾撰写了“我从八一农学院走来” 、“此生无悔到新疆”和“一次难以忘怀的科考”三篇文章。先后在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发表,文中记述了我的成长经历和1964年与彭加木、梁匡一先生在新疆罗布泊西南外缘地区进行钾盐资源和水文地质科学考察的艰辛经历。

  去年九月,我与老伴徐大成(原新疆物理所高工)一起回新疆,见到新建的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八层实验大楼,感到改革开放给边疆科技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在我们参观位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中的彭加木烈士陈列室时,我们分别在那块有彭加木先生和我在那次科考合影的版面前留影。我还见到了彭加木、陈善明两位先生站在施工中的新疆化学所实验大楼前的合影,注目良久,思绪万千。他们是新疆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是两块闪光的铺路石,是两个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者。

  新疆化学所的筹建倾注了他们的心血。1958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筹委会的化学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大力协助,由彭加木、陈善明两位先生来疆主持筹建。1959年上海生化所王应睐、周光宇、曹天钦等老一辈科学家相继来疆,对新疆化学所研究室的建设、研究方向的确立和科技人员的培训作了筹划和指导。1960年在化学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生物化学实验室、无机和分析实验室,196111月中科院新疆分院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新疆化学研究所。

  2001年,我曾为四十周年所庆纪念册写过一篇序言,文中简要地对这个边疆小所的创建、发展和对科技事业的贡献作过介绍:

“在二十一世纪第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抚今追昔,我们看到了在西部科技事业的先行者彭加木、陈善明两位先生带领下的老一代科学家无私奉献,创建的丰功伟绩;看到了中年一代科学家们科海深潜觅珠贝的执着拼搏精神和成就;我们更看到了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科技新秀们在科学大道上正奋力的攀登。

  1957年,彭加木先生动员他在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同事陈善明先生到新疆工作,与他一起开拓新疆的化学科技事业。195810月,陈善明先生来到乌鲁木齐,他和彭加木先生一起在乌鲁木齐市三甬碑创建了化学实验室。六十年代初,这个化学实验室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他们为开发新疆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曾经激励过一批批从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的科技人员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这个所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边疆地区的一个化学所,从创建时就非常注意为新疆的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和使研究工作紧密结合新疆经济建设的需要。几十年来,我所有一大批科技人员通过艰苦努力,成为科研工作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由于在科学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有许多人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或中科院突出贡献管理工作津贴。他们结合新疆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油田开发、石油化工、病毒生化、小麦育种环境保护、新疆植物资源和畜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和分析化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成绩,曾多次得到国家和中科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奖励。

  1983年在中科院化学部组织下对我所进行学术评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有机研究所名誉所长汪猷研究员曾以参加新疆化学研究所评议会为题,赋诗一首:“吐鲁瓜香迎远客,两年小别树成荫。破分油乳清而洁,染色毛皮艳而轻。加木精神留榜样,善明事业得公评。好花当护直须护,莫待无花空自吟。”从新疆化学所的创建时起,就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国科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并得到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厅局,特别是中科院新疆分院十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沐浴着党的灿烂阳光,使这个边疆所逐渐成长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一批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学术讲台或学术期刊上交流和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国内外科技界的关注。

  多年来,在与汉族科技人员的共同协作中,许多少数民族科技人员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努力拼搏,很快就成长起来。他们之中,有的人成为卓有成就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或领导干部。更加令人高兴的是他们之中有些年轻同志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成为研究所今后发展的业务骨干或学术带头人。

  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科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共取得科技成果100余项,其中40多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的奖励;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了近400篇学术论文;共申请103项国家专利,其中有半数获得授权,实施专利达三分之一;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08人,培养博士研究生14人,这一切的一切将永远铭记在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丰碑中。

四十年来,一批批辛勤工作在二线的科技管理人员和工人们为这个所的成长与发展作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他们的业绩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带领中国人民去描绘更加绚丽的图画。在知识创新的伟业中,新疆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将会继续努力,为“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工程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本集子扼要地记录了新疆化学所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和业绩,这些都已成为昔日的辉煌。愿它成为一份动力,激励和推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在西部大开发中建功立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丰功伟绩,为边疆各族人民造福,为祖国的强盛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此序言藏冰等同志曾参与修改补充)

  彭加木、陈善明先生对我的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1964年那次科考和在“文革”中的遭遇,我与彭先生称得上是患难与共。他在1980年罗布泊科学考察中殉职遇难后,新闻媒体又刊登了我们的合影照片后,有人曾开玩笑说:“你沾光了”,我也一笑了之。彭加木先生的夫人夏叔芳有一次对我说:“陈先生,如果你去了,老彭就不会丢了!”我无言以答。我为未能参加1980年那次科考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为了缅怀这位学术前辈,在他殉职遇难十周年和二十周年时,我曾撰写了“铺路石的精神永放光芒”和“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两篇文章,先后在新疆科技报中国科学报科学新闻周刊新疆经济报刊登。为了使他的英名不受玷污,我撰写了“并非一无所获----兼与彭加木同行一书作者商榷”一文。在科学时报刊登,澄清书中关于1964年科考的不实描写。为防止谬误流传,追寻彭加木一书作者叶永烈先生最好把此文读一遍,以免愧对彭加木先生。因为他把那次科考的时间地点等都写错了。

  虽然我从事的分析化学专业并不是陈善明先生的专长,但他严谨治学的精神给了我极深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了边疆的科技事业离开了繁华的上海和工作条件非常优越的上海生化所,一辈子为边疆的科技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更是令我十分钦佩。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所内的几名中年科技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出国进修后,都先后回国,也与受到彭加木、陈善明两位先生为祖国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精神的影响有关。我们都在天山脚下努力拼搏,直至退休。

  有一个数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和中科院对他们亲手创建的这个边疆小所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的评价:在这个不足两百人的研究所所中,2001年所庆时编写的纪念册中,记载有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享受中国科学院管理突出贡献津贴。

  “加木精神留榜样,善明事业得公评。”彭加木烈士的英名已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在庆贺中国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年逾九旬的陈善明先生也是值得尊敬和令人敬佩的,遥祝他健康长寿!

(本文作者:原中科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网站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1号  邮编:830011  咨询、建议电话:0991-3835823 传 真:0991-383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