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取得令人瞩目的变化和成绩,已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反响,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评价和重视。知识创新工程提出的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其中的管理创新中就应该包括安全管理工作创新。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发展,以往沿袭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应用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不断提升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下面我们就安全管理工作的创新问题,谈谈我们肤浅的分析和认识,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这个问题,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商榷,向大家学习和请教。
一、传统安全管理工作方式
我们以往的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都采用传统安全管理方式,与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传统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放在事后阶段,也就是注重了结果,而忽视了事前。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管理工作,这种称为“事后处理”模式。显然存在着许多弊端。而科学的安全管理工作的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和隐患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科学的安全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已是势在必行。我们也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方式的转变。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坚不断研究、探索和把握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律,把握住安全管理工作的主动权。科学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冷漠、麻木、盲目和侥幸往往是安全之祸,事故之源。科学管理能够大大增强安全工作的系数,而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二、传统安全管理的弊端
(一)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传统的教育对安全宣传教育没有注重实效,没有从观念和认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往往是肤浅地谈谈,职工也只是听听而已,没有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往往造成意识当中根本没有安全的观念。
(二)轻视事前管理,注重事后管理。
一般在出现安全事故后,然后再加强安全工作的管理,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很容易埋下隐患,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会引起一定的注意,但事情过后,依然如故。就会给以后埋下安全事故的祸根。
(三)不能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基本上是靠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应付上级的检查。安全管理没有深入人心,责任到人。职工认为,安全管理工作是领导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从思想认识上们就不可能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进行配合,形成领导和安全干部孤立地进行安全管理。
(四)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安全工作难以落实。
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科学性,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实际运转起来很难见到实效,其实,安全管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探索的管理工作,有着紧密、严格、规范的操作程序。以往的安全管理方式,没有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标准,所以,难以推行和落实,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作用,收到实际的效果。
三、要不断探索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一)注重宣传教育的形式和效果,形成有有利安全工作的氛围
安全管理工作搞得好不好,往往取决于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程度。科学安全管理要求的前提,首先,要全面提高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工作摆到重点位置,要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在宣传、教育途径上要齐头并进。既要进行安全培训、“安全月”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宣传栏、电视、录像、警示牌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效果;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管理工作氛围,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认识的跨跃,才能保证达到“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的措施真正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维系着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目标的实现,以及研究所的发展。安全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提到很高位置,“三令五申”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极其严格的整治和处罚措施。这些,都给我们以警示:安全管理工作一刻也不能不容忽视。同时,也给我们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做好安全工作的“大环境”,领导的责任和安全工作、和安全工作人员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同样,安全工作人员担子和责任也更加沉重,更需要我们对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地去探索和创新。
(二)安全管理一定要“以人为本”
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又是人,客体同样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人的素质((包括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于安全管理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必须尊重人,关心人,要“以人为本”,在制定规章制度和措施时,要关注个人的利益,使大家找到归属感,最终形成安全管理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安全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三)落实责任制、强化防范措施
安全管理工作要认真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抓、层层管、层层分解,把责任真正落实到每一个部位、每一个人。同时,要制定、完善、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要使各项管理工作向正规化、标准化迈进,通过有效的运作,监督、检查、落实、整改等工作环环相扣来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安全管理要能集中体现“严、细、实”,坚决杜绝“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
(四)要加强安全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与培训教育,使广大职工熟悉和掌握尽可能多的安全知识,避免在工作中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所的整体安全素质,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五)安全防范措施一定要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要牢牢把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预防和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和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检查要做到:“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回头复查”相结合,并做到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整改”。要改变传统的“事后处理”变为“事先控制”,把各种隐患和危险切实消灭在“萌芽”之中。
(六)安全管理工作要重视激励作用
激励作用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职工们安全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一定要体现在奖罚分明上,该奖的一定要奖,该罚的决不手软。从而激发工作热情、激发创造力,增强责任心。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成为研究所安全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式
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精神力量起着极大的作用。其中,人的感情因素深深地渗透到行为之中,影响着行为的目标、行为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在研究所内部,要把情感融入安全管理中,每一位职工都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安全管理者要经常深入了解、沟通和激发职工的内心情感,才能在管理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经常关心职工的思想状况,进行感情交流,反映职工的利益,表达职工的心声,使职工在思想上“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注意消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职工的消极和抵触情绪,从而形成整体的安全意识,给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安全管理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强调系统的安全管理性。这就要从某一团队和部门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实行整体、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和宣传教育,使整体都处在最佳安全管理状态。
五、实行全方位、科学的安全管理模式
任何有人的活动的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都有发生伤亡事故的可能性。因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同时,都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进行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从而确保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加速了安全管理信息的处理量,使安全管理由定性逐渐走向了定量,先进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得以迅速推广。各种安全监控,安全防范技术设备的使用成为科学安全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它是特定环境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安全总目标,是通过分解展开、落实措施和标准,严格考核,内部控制达到安全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模式。它以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各级安全目标明确、具体,各方面关系协调、融洽,把整体力量都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之内,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来实现特定的安全目标。
制定安全管理工作目标,要有广大职工的参与,安全目标要具体,但目标不宜太多,应将重点工作首先列入目标,并将各项目标按其重要性和轻重缓急分成等级或序列。各项目标应可能地量化,以便考核和衡量。
安全目标管理可以发挥每个人的力量,提高整个组织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可以增强管理组织的应变能力,可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聪明才智;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研究所的长远发展。
要形成从研究所、公司和研究室到课题组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要运用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5种功能。它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安全管理工作,为安全管理者的决策和判断,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
还要通过建立以安技部门为安全信息处理中心,各危险岗位和部位与各研究室为终端的安全管理、监控、信息处理网络系统,从而由安全信息反馈来推进对安全隐患的不断检查、整改和控制,形成“闭环管理”模式。解决目前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安全信息缺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手段落后、反馈不及时,危险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等。当然,安全管理工作更要不断“与时具进”,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使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才能适应知识创新工程不断发展,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