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党群园地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传媒扫描
研究室
资源化学研究室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
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
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
重点实验室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
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实验室
新疆爆炸物安全科学重点实验室
新疆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人民网】沙漠上种葡萄 中科院力助南疆“聚沙成金”
2015-09-01 | 作者:人民网 赵竹青 | 【 】【打印】【关闭

  你也许想象不到,在以“和田玉”闻名了数千年的新疆和田,当地的大部分人们正生活在贫困中。为了改变南疆地区“人均耕地不足1.4亩,人均收入4542元”的现状,中科院的一大批博士和研究员们走进田间,走进农民家中,用“科技之光”照耀南疆广袤大地。

沙漠种植核桃林(赵竹青 摄)

  沙漠上种起核桃和葡萄 收入翻番

  为缓解南疆经济社会矛盾,中央对南疆四地州实行了特殊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并通过“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三年抽调20万余名机关干部下乡住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也积极响应此号召,不仅通过住村工作组真心为当地百姓办实事之外,还依靠科技力量构建了“促进新疆和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体系”,带领农牧民持续增收。

  和田县“和谐新村”和和田市“团结新村”,都是去年刚刚在沙漠上建起来的村庄。房屋直接盖在沙漠上,农作物直接长在了沙漠中。买提·库尔班·伊民是从和田老区搬入“和谐新村”的第一批居民。来的时候,政府给他分了一套房子、一个院子、一个大棚,还有五亩地,依靠科技人员的“沙漠种植技术”,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他在新家种了核桃和葡萄,大棚的十几万前期投入目前均由政府负担,农民只需要等赚了钱,再慢慢还。“有机会想让儿子也搬过来。” 他说。

  传统“林下种植”有了新选择

  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目前,“插秧”技术在全国各地水稻种植中基本算是“标配”,但墨玉县加罕巴格乡阿依玛克村的水稻种植依然采用“撒播”的模式,当地村民不了解,也不接受“插秧”,认为“太麻烦”。但当村民看到“示范区”的插秧水稻长势很好之后,却忍不住自发跑来“请教”。

  当地除了水稻,另一大作物是核桃。此前,这里的核桃林下一般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但小麦因采光问题,产量一年不如一年,玉米更是和核桃相互影响。“林下种植”投入不小却难获益。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植物资源化学研究室的副研究员陈艳瑞来到这里后,根据自己所学,为村民引进了7种维药药材,包括小茴香、香青兰等,设法提高当地单产综合收益。目前正在和当地的5个农户合作进行2年的药材种植实验,以便筛选出适宜当地的品种。

陈艳瑞在田间查看药材幼苗长势(赵竹青 摄)

  经过一年左右的实践,“促进新疆和田地区农牧民增收的技术体系”项目组在和田地区总结出了林果加工型、林下养殖型、复合经营型、设施农业型、循环经济型和生态产业型六种技术模式,并在6个村开展初步应用。

  一年的变化比过去30年的变化都大

  到了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还真无法想象这里一年多前的样子。村民回忆说,一年多前这里道路不平,校园里坑坑洼洼,农民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住房大多是泥土房,有些人的家里甚至能够透过屋顶见到太阳……而现在,水电通了,住房好了,道路平了,小学的基础设施整体上了好几个档次,还破天荒地有了篮球场。文体活动开展起来,到处一片欢声笑语。

  看着村里孩子们欢快地打篮球的样子,该村的老支书、村委会主任肉孜买买提感慨道,“这一年多来的变化,一天时间都讲不完。简直比过去30年的变化都大。”他告诉记者,科学院新疆分院住村工作组解决了村民的很多实际困难,帮农业生产解决了很多麻烦,未来还将依靠农业科技,帮助村民们走上致富之路。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牟振江说,“科学院既要做科研,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要发挥科学院的特点,将科技成果转化、科普讲座等群众活动作为工作重点,以科技的力量促进民族团结。”

(原载于“人民网” 2015-08-14)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网站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1号  邮编:830011  咨询、建议电话:0991-3835823 传 真:0991-383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