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科研成果 研究队伍 国际交流 院地合作 研究生教育 创新文化 党群园地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综合新闻
学术活动
科研动态
传媒扫描
研究室
资源化学研究室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
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室
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
固体辐射物理研究室
重点实验室
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新疆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作废)
新疆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旧)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旧)
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
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实验室
新疆爆炸物安全科学重点实验室
新疆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华儿女】冯涛 新疆驻村扎根深
2015-11-05 | 作者:梁伟,李菡丹 | 【 】【打印】【关闭

在祖国西北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冯涛等一大批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扎下根来,用热情、梦想与智慧开创科技支疆的新时代

慰问百岁老人

走进维药农民合作社调研维药种植品种

为养鸡户发放饲料

“祖国在我心中,我与国旗同在”活动

    自2014年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部署,全疆各级机关抽调20万余名干部,分赴万余个村和社区,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科院新疆分院已经先后派出3批累计27名领导干部,进驻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马克村。

  如今,一年半的时间匆匆过去了,在这27名中科院新疆住村干部中,有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曾先后在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都工作过,他就是中科院新疆分院派驻阿依玛克村工作组组长、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综合办主任冯涛。

  盛夏的新疆是美丽的,站在苍茫的大漠之上,展开双臂,仰望蓝天,深深地吸一口气,感觉整个人的身心都要飞起来了,这是每一个初来新疆的人最真切的感受。然而,冯涛说,当他第一次深入南疆腹地时,眼里所看到的景象却不尽然,“贫穷”和“落后”是他所能想到的仅有的词汇。

  所以,当冯涛等20万余名新疆住村者分赴各村和社区时,新疆的百姓都在翘首以盼:他们能否真正融入乡村各族同胞?为当地又能带来怎样的变化?

  走进“皇家花园”

  2014年8月9日,冯涛在这一天离开了乌鲁木齐市,带着嘱托、责任、使命走进了和田地区墨玉县加罕巴格乡。在距离加罕巴格乡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落——巴西恰瓦格村(在维吾尔语中是“皇家花园”的意思), “皇家花园”是冯涛和工作组成员们将要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

  尽管在新疆已经工作生活多年,但这是冯涛第一次走进南疆农村;尽管在来之前已经做好心里准备,对这里有一定的了解,但当他走下车,所看到的景象依然让他的心,震了又震。

  冯涛这样描述着:“这里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贫穷落后。全村一共有174户,当时抗震安居房还正在建设,大部分村民就住在笆子房里,就是把柳条等树枝捆扎起来,两侧糊上泥巴砌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雨淋,笆子房的围墙都已破损,露出了被泥巴裹着的红柳枝。大风天,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由于当地土壤含盐量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4100元。”

  回想初来巴西恰瓦格村的那些日子,冯涛总结道:“我们住村者首先要自己完成三个转变,才能尽快进入角色,开展好工作。一是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转变,二是科技工作者到村民的转变,三是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的转变。”

  冯涛等7位工作组成员首先开始走访入户调查,了解每一户的基本家庭成员构成、生活状态、收入情况、生产基础等。随着走访入户的深入开展,冯涛发现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最初,我们开展文体活动都很困难,举办少数民族舞蹈晚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但是村民们的积极性很低,几乎没有人参与。我们就先做当地村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工作,再动员广大村民,慢慢地村民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都愿意参加活动了。”

  安居才能乐业,工作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和村民们一样,期盼着抗震安居房早日建好,早日搬进新家。据冯涛介绍,巴西恰瓦格村共建设抗震安居房162套,受益群众达到700余人。

  村里还通过集中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水改厕、乡村道路、电网升级改造等项目资金,积极营造并完善安居富民工程配套基础设施,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

  与此同时,工作组紧密结合巴西恰瓦格村的需求,积极参与盐碱地改良,建设耐盐耐碱小麦良种基地,引进新品种水稻,探索缓解和田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专门设立西部之光和田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并选择与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12个应用研究项目予以立项支持,以农村产业化培育、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信息化技术体系构建等几个方面为抓手,在人才培养与民生科技应用推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冯涛说:“我们这一批工作组在巴西恰瓦格村工作了半年,当地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坚定了,对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认识,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极大增强,小麦、水稻的产量增加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大家都渴望过上好日子。”

  让繁荣扎根

  今年春节前夕,冯涛这一工作组依依不舍地结束了在巴西恰瓦格村为期半年的工作,其他工作组成员均回乌鲁木齐,只有冯涛一人有新的住村任务,即将奔赴另一个村庄——阿依玛克村开展为期半年的工作,任工作组组长。冯涛欣然领命,还为阿依玛克村拟了一份发展计划,期待着能借鉴在巴西恰瓦格村工作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于阿依玛克村。

  当3月1日冯涛走进阿依玛克村时,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让他的心为之一沉,“这里比巴西恰瓦格村还要贫穷落后。‘阿依玛克’意为‘裙带关系’、同姓氏。因该村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同一祖宗,故名。全村共276户1270人,全部为维吾尔族,只解决了24套抗震安居房,其他家庭仍然住在笆子房里。村人均收入非常低,仅有3600元,低于全县、全乡的平均水平。大部分村民家中早中晚三餐都是吃馕,喝凉水。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阵地建设及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

  冯涛等6位工作组成员来了没多久,乡里召开紧急会议,会上宣布阿依玛克村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重点村。“得知这一消息,我们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我们村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忐忑的是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压力更大了,之前的发展思路需要重新调整,重新规划。”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入户调查,冯涛对阿依玛克村的基本情况有了深入了解,工作组邀请民族宗教界专家、农业科技专家等专业人士与村干部、村民开展座谈,一起找问题、谋发展。冯涛坦言,“其实,村子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统各单位为阿依玛克村捐赠了15台电脑及其他配套设备,墨玉县党校捐赠了16套桌椅板凳。每周一和周四晚间,夜校上课,授课内容包括汉语日常生活词组、句子、书写等及计算机课程。我们还组建了双语篮球队,通过打篮球促进孩子学习语言。之前,孩子们见了人不打招呼,现在,孩子们知道打招呼了,而且还是用汉语问候。”

  今年7月,听说村里有一位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的孤寡老人,冯涛等6人与当地村干部一起来到维吾尔族大妈巴依买托合提的家中。那一天,下着雨,冯涛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70多岁的大妈因为所住的笆子房严重破损,不得已就蹲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下避雨”。

  话到此处,冯涛的声音哽咽了,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们一行人看到这个情景之后,赶紧扶大妈起来回到村委会。一位村干部当即回家收拾出一间屋子,请大妈暂时住在他的家里。之后,我们抓紧协调,为大妈尽快修建好抗震安居房,大妈还享受到了国家给的28500元补助金,自己没花一分钱。”

  搬新家时,工作组成员争先恐后地帮助大妈,有的把小院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的整理门前屋后……冯涛回忆说:“当大妈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房内炕上,观看着电视节目时,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安居富民好政策!’大妈激动地握着我们的手。”

  携手向幸福

  在工作组到来之后,冯涛欣喜地看到,阿依玛克村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让他感动。他还不断加强同村干部的交流合作,密切配合村干部,积极为村集体经济谋划思路,在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和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

  “我们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人均收入为主要内容,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项目,以科技为引领,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冯涛和工作组要“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工作组先是引入“林下养鸡综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通过“统一建设鸡舍、统一供应鸡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利用核桃林下空地促进养殖户增收致富。冯涛说:“林下养鸡所需的一切费用都从项目资金里出,村民只要付出劳动就可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一批村民先富起来,再通过先富带动后富,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然而,令冯涛没有想到的是,经过动员,最终只有7户村民愿意作为林下养鸡示范户,经过筛选有5户符合条件发展林下养鸡。

  5月15日,冯涛清楚地记得这一天,2500只鸡苗进了鸡舍,每户有500只鸡苗。从这一天起,工作组的6个人的心全系在了这些鸡苗身上。“我们和养殖户一起学习,一起摸索,工作组成员还专门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每日农经栏目,听专家讲解,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冯涛还笑言,“自从鸡苗进了鸡舍,我们早晨一睁开眼睛就赶紧跑来鸡舍看小鸡,中午匆匆吃完饭立刻赶回来,晚上睡觉前也不忘来鸡舍看一眼,每当有沙尘暴来袭,我们都提心吊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鸡苗已经长成,劳动付出有了回报,工作组成员和养殖户都看到了希望,之前周围怀疑的目光也变成了羡慕。“我们之前就计算过,如果鸡苗的成活率可以达80%,那么养殖户每年可以增收1万到1.2万元,对于村民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所以,现在养殖户对工作组非常感激,其他村民的积极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此外,通过工作组与加汗巴格乡党委积极争取和努力协调,今年阿依玛克村获得48套抗震安居房项目。工作组还积极申请经费支持,改善村容村貌。以前的村委会是篱笆墙和土洼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都不习惯穿袜子,因为土太大,一脚下去就没过去了”,如今的村委会不仅有齐整的水泥地,还有6盏太阳能路灯,一到晚间,村民们都挤到村委会的空地上跳舞、打球、谈天。

  在住村的一年里,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村民们的真诚也让冯涛感动。“住村前,我感觉到了责任和期待,同时充满担忧和焦虑。但在住村工作中,维吾尔语水平、驾驶技术、烹饪能力、集体意识、团队精神显著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锤炼,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不过,对于每一位扎根于此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经历都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因为他们明白,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只有科技,才能让南疆持续发展;只有坚守,才能促民族友爱团结。在祖国西北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冯涛等一大批中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扎下根来,用热情、梦想与智慧开创科技支疆的新时代。

(发表时间:2015-09-17)

附件下载
相关新闻
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网站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40-1号  邮编:830011  咨询、建议电话:0991-3835823 传 真:0991-383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