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于2002年3月28日,在原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均于1961年成立)的基础上整合成立。现有资源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多语种信息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固体辐射物理5个研究室。建设了民族药活性筛选技术平台、药用植物组培与生物育种平台、特种热压敏研发平台、辐射效应评估技术平台、光电功能材料研发平台、多语种软件测试平台、微纳米环境功能材料平台,以及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辐照中心、信息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平台。在乌兹别克斯坦,建有“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资源化学学科,致力于民族医药的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电子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和敏感材料与器件学科,为我国航天、海洋工程提供共性技术支撑,具有不可替代性;维哈柯文信息处理学科,为新疆长治久安及“一带一路”核心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现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及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一、化学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09年9月获得批准建立,依托于新疆理化所化学学科,该学科是我所历史悠久的传统优势学科。新疆理化所是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200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博士培养点,化学学科现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4个博士培养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工程等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2008年完成了新疆第一批有机化学博士的培养。依托新疆优势资源,以干旱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为研究主线,以可食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为重点研究内容,组建了“干旱地区可食植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研究”团队,探索构建“资源-加工-特色产品”的研发平台,以促进可食植物的高值化利用为目标,在民族药常用药材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维吾尔药经典验方和成方制剂的挖掘、整理和质量标准提升、民族新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已成长为民族药研究开发领域的领军队伍,在中亚地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以国家和新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环保需求为牵引,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和新疆优势特色资源,开展与环境安全和污染监控等相关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工程应用研发。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于2009年9月获得批准建立,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以国家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为导向,以材料科学和辐射物理为基础,强化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主要开展热敏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微纳环境功能材料及材料与器件辐射物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拥有“新疆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省级重点实验室;与航科集团八院共同组建了“宇航电子元器件辐射效应评估联合实验室”。本站在特殊环境条件应用的热敏电阻材料及元器件、短波长卤素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微纳环境功能材料、总剂量辐射效应?损伤机理?模拟实验与加固?辐射效应评估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电子科学与技术流动站是国内唯一从事特种热敏电阻材料及器件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产品已应用于“东方红”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等,多项技术与产品打破国际垄断;非线性光学材料是新疆理化所2007年新建方向,在新型短波长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首次发现了性能优异、有望应用于Nd:YAG直接四倍频266nm激光输出的氯硼酸钾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有助于推动全固态激光器在激光通讯等领域的应用;微纳环境功能材料方向瞄准西北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及新疆地区环境安全问题,开展系列应用基础研究,为解决新疆面临的环境污染和地区公共安全防护等重大问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站是我国最早开展电子元器件空间辐射效应研究的单位,为“东方红三号”卫星研制了我国首批抗辐射加固CMOS集成电路,长期从事电子元器件辐射损伤机理、模拟试验方法与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一直承担着电子元器件研制和航天工程的元器件辐射效应评估任务,是国家指定的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总剂量辐射损伤评估实验研究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