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期
5位纳米材料专家访问新疆理化所
10月8日至11日,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Thomas Wagberg、吉林大学国家超硬材料实验室教授姚明光、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董安刚、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李彦光、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研究中心教授杨光5位纳米材料专家访问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并进行学术交流。
访问期间,5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 for energy application,Engineering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for High 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is,Self-assembled nanoscrystal superstructures,“纳米功能材料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研究”,“高压下材料的新奇转变”等学术报告。
Thomas Wagberg教授系统介绍了他所在的课题组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催化剂在石墨烯、富勒烯、碳纳米管等碳基纳米材料表面的生长机制、理论模拟以及ORR、water splitting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李彦光教授详细介绍了其课题组在非贵金属基ORR催化剂和高性能燃料电池MOR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催化机理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董安刚教授全面介绍了金属氧化物自组装超晶格结构的设计合成、生长机理以及新能源应用;杨光教授着重介绍了纳米材料的球差校正电镜在纳米材料结构分析领域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以及其课题组在纳米材料显微分析领域内取得的创新成果;姚明光教授介绍了极端高压条件下碳纳米材料的新奇相转变行为,解析超硬材料的形成原理,以及他所在的实验室近年来的多项最新研究成果。
报告会后,5位专家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同新疆理化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展开了交流与讨论,并就未来与新疆理化所开展合作研究达成了意向。
Thomas Wagberg,瑞典于默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碳基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质、功能化修饰及其新能源应用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1500多次。
李彦光,苏州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纳米功能材料的新能源应用。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J. Am. Chem. Soc.等顶级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了论文50多篇。
董安钢,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单分散纳米晶的合成与自组装、以及自组装超晶格纳米晶固体材料的新能源器件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1篇,包括Nature、Nat. Commun.、JACS、Nano Lett.等。
杨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 Chemistry,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50余篇。
姚明光,吉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的高压研究,近年来在Adv Mater、PRB、APL、Carbon等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80多篇。
新疆理化所研究员王传义担任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10月9日,应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邀请,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研究员王传义担任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感光学会的分支机构,是由全国光催化行业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光催化材料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和技术,在空气净化、抗菌、水处理、自清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科技竞争中的一个热点。各国和地区除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光催化研究和开发外,还在各自区域内建立了旨在推动光催化产业发展的行业组织。目前国内各主要科研机构都有光催化相关的研究团队并形成了多个重要研究方向,多项光催化研发成果已实现了产业化并得到了广泛推广。光催化材料正逐渐形成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
王传义,现任新疆理化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特聘理事、中国科学院交叉团队及创新国际团队负责人。此外,应邀担任4个国际刊物编委、3个国际刊物客座编辑、J. Am. Chem. Soc.等18个国际刊物的审稿人及国家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微纳米环境友好功能材料与油田化工污水处理技术、纳米光电催化及表面/界面物理化学等研究。在 Chem. Rev., J. Am. Chem. Soc., Appl. Catal. B: Environ.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400多次 。应邀主编英文专著1部,撰写专著四个章节,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0多项,其中15项已获授权。
新疆理化所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论文
10月6日,国际综述性期刊Chemical Reviews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王传义研究员团队和美国犹他大学臧泠教授团队撰写的题为Self-Assembly of Perylene Imide Molecules into 1D Nanostructures: Methods, Morphologies, and Applications的学术论文。
超分子自组装技术(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是一类重要的可溶液加工的“自下而上”技术,尤其适用于构建纳米尺度的结构或器件。一维纳米纤维结构和材料由于具有出众的光/电和机械性能,是构建下一代新型光电子纳米器件的结构基础。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几年,这类结构材料得到特别关注,成为超分子化学领域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研究方向。苝二酰亚胺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类重要的n型π-共轭有机半导体,在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科研人员全面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苝二酰亚胺类一维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形貌及其自组装构建技术,对其在有机光伏、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线性光电子器件、化学气相传感器、热电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也对新疆理化所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科研人员在新型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用半导体光催化剂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自2012年以来,王传义研究员课题组与臧泠教授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致力于开拓苝二酰亚胺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应用于半导体光催化的交叉方向。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在Appl. Catal. A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提出了苝二酰亚胺一维纳米结构与典型的半导体光催化剂二氧化钛(无机)或石墨相氮化碳(有机)复合,原位构建新型可见光响应复合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新思路。这篇论文的发表显示新疆理化所在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彰显了该所在交叉学科基础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中科院交叉合作与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Chemical Reviews是国际化学领域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期刊之一,为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的顶级学术期刊,也是目前化学和材料学科最具权威性的综述性学术期刊之一,JCR公布的其最新影响因子为46.568,是化学综合分类下的 1 区TOP期刊,在其所属分类期刊中名列第1。王传义课题组博士研究生陈帅为论文第一作者,也是截止目前该所博士研究生作为第一署名作者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SCI论文。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领导慰问住村工作组
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综合办公室主任冯涛等一行4人在墨玉县加汗巴格乡尚少印副书记的陪同下,慰问了新疆分院住巴西恰瓦格村和阿依玛克村工作组。
在巴西恰瓦格村,阿吉副所长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化宣传栏、“访惠聚”图片展、全家福照片展和去除极端化宗教思想文化墙,并仔细查看和询问工作组工作生活条件,与工作组成员亲切交谈并代表所领导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愉快,圆满完成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住村工作组副组长雪克热提向阿吉副所长汇报了住村以来的工作推进情况和今后要做的“访惠聚”工作。听完汇报后,阿吉副所长对驻村工作组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住巴西恰瓦格村工作组成员表示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和分院党组的总体部署,紧密围绕“访惠聚”活动的六项任务和三项重点工作,结合本村实际,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深入开展“访惠聚”工作,感谢研究所的关心。最后阿吉副所长和慰问组成员同工作组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