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十五期
新疆理化所米日丁·穆太力普获第十八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墙报展“杰出奖”
7月20日至27日,第十八届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晶体生长暑假学校在中国西安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主办,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承办。会议围绕“晶体生长原理与数值模拟、半导体晶体生长、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等11个学术分会进行,来自国内外近10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晶体结构设计、新晶体探索、晶体生长新技术和新器件研制等研究热点展开了交流讨论。
大会展开第十八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墙报展“杰出奖”评选活动,会议综合墙报研究内容、研究前景等内容评选出15名学者获得该奖项。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米日丁·穆太力普以“Ba3Mg3(BO3)3F3 polymorphs with reversible phase transi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s as ultraviolet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为主题的墙报脱颖而出获得墙报展“杰出奖”。据悉,米日丁·穆太力普自保送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直接攻读博士以来,以第一作者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为这次获奖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研究员潘世烈和研究员杨志华分别做了主题为“Fluorooxoborates: Beryllium-Free Deep-Ultraviolet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和“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研究”的邀请报告。此外,副研究员张敏做了关于K3B6O11X (X=Br和Cl)系列晶体生长的口头报告。通过本次会议,展示了新疆理化所在光电功能材料方向取得的重要成果,促进了该团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有助于提高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誉。
第三届全国辐射物理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7月24日~7月28日,第三届全国辐射物理学术交流会在新疆伊宁市召开,会议由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核学会承办。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近400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开幕式由辐射物理分会秘书长研究员陈伟主持,中国核学会秘书长于鉴夫、中国工程院院士邱爱慈、夏佳文参加了本次会议。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致开幕辞,他指出,此次学术交流会是我国核学界广大辐射物理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中国核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本次会议的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及院士、领导、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所长蒋同海代表大会承办单位介绍了大会筹备情况,他指出,这次大会是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工作者的一次盛会,也是新疆科技界的一大盛事,他代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向第三届全国辐射物理学术交流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院士、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辐射物理分会理事长院士邱爱慈回顾了辐射物理分会两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副理事长院士夏佳文主持了大会特邀报告的交流。
“全国辐射物理学术交流会”是中国核学会辐射物理分会根据中国核学会“大联合、大协作”精神,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品牌学术交流会,是促进辐射物理学科协同创新、高效发展的盛会。本次学术交流会的主题是“推动辐射物理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高度契合中国核学会“聚焦助力核科技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专业领域特色优势,加强学会的学术交流主渠道地位,搭建‘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高端学术平台”的中心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党和国家联系广大核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的中心任务。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低剂量率成果获评“2015-2017年辐射物理十大科技创新进展”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全国辐射物理学术交流会上,评选出了“2015-2017年度辐射物理领域十大科技创新进展”项目,其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低剂量率研究成果成为获评本荣誉之一的项目。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国内外航天领域广泛关注的双极器件低剂量率损伤增强(ELDRS)效应开展了辐射效应、损伤机理、加速评估试验方法及抗辐射加固技术的系统性研究:
(1)首次系统获得了100余种不同类型星用器件和电路在高、低剂量率辐照下的辐射损伤退化规律,器件种类全面覆盖国内星用模拟器件类型;
(2)针对双极晶体管辐射感生缺陷测试难点,成功研制出栅控双极晶体管测试结构,建立了辐射感生缺陷测试分析技术,实现了双极晶体管的辐照感生缺陷定量分离创新性,提出了ELDRS效应产生的关键机制-电荷竞争模型;
(3)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极类器件和电路ELDRS的快速鉴别方法和加速试验评估方法-变温辐照试验方法,优于国际现行标准的ELDRS实验室加速模拟评估规范,将评估时间从几个月缩短至14小时;
(4)获得优化的工艺套路与抗辐射加固工艺条件,为国产模拟器件抗辐射加固工艺提供有效途径。
《自然·通讯》刊登新疆理化所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究成果
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是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在激光频率变换、信息通讯、光信号处理等众多领域都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提出了更多、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而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作为全固态激光器输出紫外、深紫外激光的关键元件,其研制和应用亟待发展和突破。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潘世烈研究团队近年来致力于新型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的设计与合成。该团队选取经典的非线性晶体Sr2Be2B2O7为模板,通过化学共替代设计策略,用具有相似电子结构的同主族元素Ba和Mg原子共同去替代Sr2Be2B2O7结构中的Sr和Be原子,成功设计并合成出两种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的Ba3Mg3(BO3)3F3同质多晶化合物。该团队与北京大学孙俊良研究员合作成功获得正交和六方两相晶体的单晶结构。利用差热重分析、变温X-射线衍射和热膨胀率测试等实验方法验证Ba3Mg3(BO3)3F3同质多晶的存在及其可逆相变行为。通过大量的助熔剂探索实验,成功生长出正交相Ba3Mg3(BO3)3F3的大尺寸单晶,并基于高质量单晶进行了全面的光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正交相Ba3Mg3(BO3)3F3具有宽的透过波段(184–3780 nm)、高的激光损伤阈值(6.2 GW/cm2)、适中的双折射率(0.045@532 nm)、较大二阶倍频系数(d33 = 0.51 pm/V)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与此同时,该晶体能够实现相位匹配,晶体易于生长,可望作为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用于紫外激光输出。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中科院新疆理化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读博士研究生米日丁·穆太力普为第一作者。此外,该团队通过分析硼酸盐晶体“深紫外透过-大倍频效应-适中双折射”性能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成功设计并合成了出一系列碱金属、碱土金属氟硼酸盐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如NH4B4O6F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0645), CsB4O6F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4119)和RbB4O6F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150), SrB5O7F3(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6095), NaB4O6F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6577),Li2B6O9F2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3916)。相关研究为设计优异的紫外、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提供了可行策略。
同时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557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