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学术报告

邵世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2022-11-15

报告人:邵世洋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目: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间:8月23日(星期一)16:00(北京时间)

点:中科院新疆理化所4号楼8楼会议室(腾讯会议)

报告摘要:

电荷转移(CT)态是电子给体(D)与电子受体(A)之间发生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激发态,是有机共轭体系的基本特性之一。通过调控给/受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态强度,不仅能够实现共轭高分子的三基色发光,还能够促进其反向系间窜越过程,实现对三线态激子的有效利用。目前,无论是经典的高分子荧光材料,还是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高分子发光材料,通常采用给-受体(D-A)共轭连接的设计思路,其发光本质来源于给体到受体的化学键电荷转移(through-bond charge transfer)。有别于经典的化学键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我们于2017年提出了“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的设计概念,通过采用非共轭高分子骨架(聚苯乙烯骨架)实现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空间π-堆积,发展了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TSCT)效应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效应的高分子荧光材料,不仅突破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器件效率偏低的瓶颈限制,而且实现了全光谱发射以及白光发射,成为构建热活化延迟荧光高分子的新范式。同时,采用聚降冰片烯为非共轭高分子骨架,发展了给体和受体空间排列方式固定且可控(“面对面”或“边对面”排列)的聚降冰片烯类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获得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的最高外量子效率(18.8%);采用六苯基苯作为分子骨架,发展了具有多重给/受体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荷转移树枝状荧光材料,开拓出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效应、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荧光材料新体系。

报告人简介:


邵世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获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现任《发光学报》和《应用化学》青年编委。主要从事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合成化学与性能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和“聚芳醚非共轭高分子磷光材料”。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基金委和中科院项目5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973计划等项目3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