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世洋(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题啊目: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
时啊间:8月23日(星期一)16:00(北京时间)
地啊点:中科院新疆理化所4号楼8楼会议室(腾讯会议)
报告摘要:
电荷转移(CT)态是电子给体(D)与电子受体(A)之间发生电子转移所形成的激发态,是有机共轭体系的基本特性之一。通过调控给/受体之间的电荷转移态强度,不仅能够实现共轭高分子的三基色发光,还能够促进其反向系间窜越过程,实现对三线态激子的有效利用。目前,无论是经典的高分子荧光材料,还是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高分子发光材料,通常采用给-受体(D-A)共轭连接的设计思路,其发光本质来源于给体到受体的化学键电荷转移(through-bond charge transfer)。有别于经典的化学键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我们于2017年提出了“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的设计概念,通过采用非共轭高分子骨架(聚苯乙烯骨架)实现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的空间π-堆积,发展了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through-space charge transfer,TSCT)效应和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效应的高分子荧光材料,不仅突破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器件效率偏低的瓶颈限制,而且实现了全光谱发射以及白光发射,成为构建热活化延迟荧光高分子的新范式。同时,采用聚降冰片烯为非共轭高分子骨架,发展了给体和受体空间排列方式固定且可控(“面对面”或“边对面”排列)的聚降冰片烯类空间电荷转移高分子荧光材料,获得了蓝光高分子荧光材料的最高外量子效率(18.8%);采用六苯基苯作为分子骨架,发展了具有多重给/受体相互作用的空间电荷转移树枝状荧光材料,开拓出同时具有空间电荷转移效应、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荧光材料新体系。
报告人简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