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学术报告

刘晓敏(吉林大学):掺杂及非掺杂体系上转换材料构筑及应用研究

2022-11-15

报告人:刘晓敏 吉林大学

目:掺杂及非掺杂体系上转换材料构筑及应用研究

间:8月28日(星期六)16:00(北京时间)

点:中科院新疆理化所4号楼8楼会议室(腾讯会议)

报告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将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相结合,发展癌症早期的特异性靶向诊治新方法已成为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热,并获得了快速进展。尤其是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药物载体更是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在其表面装载光敏药物和功能生物分子构建上转换纳米光敏剂,使纳米载体装载光敏药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装载比具有可调控性、针对癌细胞靶点具有特异靶向富集性,生物光谱窗口近红外激发光相对高的组织穿透性,病灶靶点光控治疗的高局域化选择性等优点。因此,将稀土上转换纳米药物载体技术与光动力癌症治疗方法相结合,为解决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有效治疗的重大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报告将围绕掺杂及非掺体系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构建、发光机理研究、生物功能化平台组装及其在诊断和肿瘤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汇报。

报告人简介:


刘晓敏,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针对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1.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复杂结构设计与合成方法;2. 上转换能量迁移发光机理和发光动力学;3. 生物功能化纳米平台组装方法;4. 上转换可见光和上转换近红外光成像引导的肿瘤光动力学治疗新方法;5. 上转换光纤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及全血免疫检测新技术等领域较为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在纳米材料结构设计与合成方面:发展并实现了上转换纳米材料离子热可控制备技术,解决了国际上水溶性高效发光上转换纳米材料难于直接制备的工艺难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纳米分区域掺杂新结构,突破了发光中心Er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2%(mol)的局限,极大地提高了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在上转换发光机理及动力学研究方面:建立了上转换微观能量迁移过程的时间分辨monte-carlo模型,首次观测到上转换能量迁移的时间分辨特性。改变了能量在发光中心及其周围敏化离子间传递的宏观固有认识,为实现上转换发光效率的增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功能平台构建及应用方面:提出了上转换纳米光敏剂共价偶联新技术,并第一次在实验上探测到了单线态氧产生的信号,解决了上转换纳米光敏剂单线态氧产率低而导致实用化难的问题。在Chem. Soc. Rev, ACS nano, Biomaterials, J. Phy. Chem. Lett, Nanoscale, Chem. Commun, Chem. A. Eur. J.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杂志上累计发表SCI论文65篇,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论文49篇。这些研究工作被国际知名SCI 期刊共他引2687次,H因子28。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并受邀撰写英文专著“Upconversion Materials”部分章节的内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了中荷政府间联合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吉林省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