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一人一事”展播】朱慧:扎根边疆发光发热
朱慧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硕博就读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师从杨秀荣院士,2019年完成博士后研究来新疆理化所工作,并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针对新疆工农固废难以高值化及规模化利用问题,朱慧博士致力于新疆典型固废(高硫石油焦、棉秆及果木枝条)的材料化和能源化研究,在碳基材料的转化机理、产品研制和产业示范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成果,在J. Am. Chem. Soc.、 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J. Mater. Chem. A、Nanoscale和Chem. Commun.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5篇,文章总他引3000余次。作为参与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6项,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江西省、湖南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近三年开发的基于固废的高值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实现新增产值达亿元,具有典型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朱慧博士经常奔波于生产一线,调研相关企业的材料和设备研制情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发掘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与疆内外的企业开展了良好的深度合作,以行业龙头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形成了基础研究与研发应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科研体系。来所后培养研究生6名,培养科技人才骨干10名。
朱慧博士出生于江苏南通,他的求学经历中丝毫没有故事可讲,显得比较简单。小时候也谈不上有啥远大理想,不算是一个听父母话努力学习的孩子。考大学选学校、选专业时不但没有懂行的家人或朋友来指点,还恰好遇上了父母外出工作,只能自己做饭,自己学习,自己照顾自己,自己选了学校和专业,就读了武汉大学化学基地班。读研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导师眼里他是一个聪明认真但有些偏执的学生。凭着对新疆的挚爱,2019年结束了海外漂泊的生活,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工作。后来他总结之前的经历,如果不能找到一个让内心平静、扎根的地方,就无法开展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及发挥自己的能量,而过去的一切,只是为了找到这么一个地方扎根。
朱慧博士在平时的生活中很低碳,处处体现着随意,吃穿用一点也不讲究。平时与同事相处也很和气,有时还会开玩笑,尤其享受在团队日常生活中与大家包括学生相处过程中亦同事、亦朋友的平静。业余时间还爱组织些团体活动,促进大家的相互交流。
朱慧博士没有只关注自己的科研工作,还频繁为他人服务,三年疫情期间多次作为社区长期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帮助。此外,还多次参加各项科普活动的宣传工作,尽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义务。他热爱新疆,致力于为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朱慧在生产一线查看现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