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理化所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计算辅助开发非线性光学晶体综述
基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频率转换技术是实现紫外(UV)/深紫外(DUV,λ < 200 nm)及中远红外(Mid-/far-IR,3-20 μm)全固态相干光源的有效方式之一。设计制备实用化的高性能非线性光学晶体一直是光电功能晶体领域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晶体材料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
近年来,随着计算化学及算力的飞速发展,计算辅助新材料的高效开发极大的缩短了材料的研发周期,提升了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在非线性光学材料领域,计算化学在晶体结构的高通量设计及预测、性能筛选、合成路径优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高性能的深紫外/紫外/中远红外非线性光学新晶体被陆续报道。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对计算辅助发展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近年来晶体结构预测方法、光学及热学性能理论研究、高通量筛选策略发展、性能导向的新材料设计取得的关键性结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挑战及机遇进行了总结及展望。相关研究成果以“Computer-Aided Development of New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唯一单位,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潘世烈研究员和李俊杰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晶体材料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王宏善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