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理化所在荧光检测合成大麻素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合成大麻素作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代表,常以“香料”“香草烟”等伪装形式流通,通过作用于人体大麻素受体产生致幻效果,其毒性和成瘾性较天然大麻更强,加之化学结构多样、隐蔽性高,给检测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目前,合成大麻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红外光谱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核磁共振技术(NMR)、气相-质谱分析法(GC-MS)、液相-质谱分析法(LC-MS)、酶联免疫法和电化学方法等。与上述方法相比,荧光检测技术具有直观、可视化、灵敏度高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在现场合成大麻素检测技术中具有相对优势和较大发展潜力。针对滥用比较严重的ADB类和MDMB类合成大麻素,荧光检测方法仍存在研究空白,亟需开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研究团队基于ADB类分子结构特征,提出“电子效应调控非共价相互作用协同性”的探针设计新策略,构建了系列苯并恶唑基荧光探针(HBO-H、HBO-Br、HBO-Ph)。其中,HBO-Ph探针通过π-π相互作用、疏水作用和弱氢键多重作用,与ADB类物质结合后可引发黄绿色至蓝色的比率荧光变化,检测限低至24.3 nM(纳摩尔),响应时间<1 秒,且对传统毒品及合成前体等干扰物无响应(图1)。团队进一步开发了固液分离便携式传感器件,可直接用于电子烟油、烟叶、花瓣等复杂样品中ADB类物质的现场检测。理论计算表明,该探针的荧光响应机制源于“抑制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ESIPT)到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的光学过程,为弱化学活性物质的检测提供了探针设计新思路。(原文链接)
图1 电子效应调控多重非共价作用协同性实现ADB型合成大麻素的荧光检测
此外,科研团队针对MDMB类合成大麻素化学活性低、缺乏共价反应位点的检测难题,团队另辟蹊径,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双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位点的独特荧光探针。该探针通过与MDMB类合成大麻素分子之间的多重弱相互作用,阻断了自身的ESIPT过程,进而引发探针内部的电荷转移机制,从而实现了对MDMB类合成大麻素的高灵敏检测(图2)。该探针对MDMB类合成大麻素展现出优异的荧光传感响应性能,其中对MDMB-4en-PINACA的荧光裸眼检测限为0.20 mg/mL,理论检测限为1.8×10-3 mg/mL,响应时间仅为1.2 s且不受 20 种潜在干扰物影响。为切实满足便携式现场检测合成大麻素的实际需求,团队开发了一种传感器件,成功实现了对6种不同毒品载体(涵盖电子液体、花瓣、烟叶、烟丝、巧克力和跳跳糖)中MDMB-4en-PINACA的荧光现场定性检测。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对6种MDMB类合成大麻素的精准识别与有效区分,为相关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原文链接)
图2 基于双ESIPT位点探针设计实现MDMB型合成大麻素的精准检测
上述2个研究成果分别在《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这两项成果不仅成功填补了ADB类和MDMB类合成大麻素可视化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空白,研究提出的“电子效应调控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协同性”和“双ESIPT位点探针设计”策略,为检测其他反应惰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提供了全新的探针设计思路。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和天山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