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科创先锋丨潘世烈的“晶体梦”
超市里的条形码扫描器、医院里的激光美容和激光除皱、工业领域的激光切割、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光刻机……看似深不可测的“激光”,其实早已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晶体就是激光的核心,它能让激光的波长覆盖很宽的范围,使激光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潘世烈用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晶体的神奇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束激光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始终致力于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晶体材料。
20世纪90年代,潘世烈的博士后导师陈创天院士发明了KBBF晶体,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潘世烈在实验室给团队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潘世烈介绍,深紫外激光具有波长短、光子能量高等特点,在激光精密加工、前沿科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因此,研发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对于巩固我国在深紫外全固态激光领域的国际地位非常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潘世烈放弃美国优渥的条件选择来到新疆理化所,组建了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团队,致力于新型深紫外等多波段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研发。
“国内其他地方明明有更好的机会,可潘世烈为何偏偏选择了新疆?”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疑惑。
“来新疆就是为了沉下心来安心搞科研,找出更好的晶体材料。”潘世烈给出了答案。
十多年来,潘世烈带领团队对数万份材料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对比、研究。“找到合适材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潘世烈说,需要很多步骤去验证,攻克一个个难点、解决一个个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得推倒重来。“我们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要坚持。”这是他经常跟团队年轻人讲的一句话。
“基础研究就是要甘坐冷板凳。”潘世烈说。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实践,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基于氟化硼酸盐设计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思路,实现了新晶体设计的突破,为我国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创新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荣获2021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所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团队荣获第19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
不仅如此,潘世烈还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项目、自治区“十四五”重大科技专项等,力争建成高水平光电功能晶体材料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在潘世烈看来,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发现新晶体仅仅是第一步,获得大尺寸、高质量的光学材料是团队接下来研究的重点,这样才能推进研究成果真正落地应用。”
不久前召开的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潘世烈说,此次大会的召开让他对未来信心更足,将继续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