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疆日报】天山观察丨178个博士后站的裂变

发布时间:2023-10-30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

  10月28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落下帷幕。在揭榜领题赛新能源新材料赛道,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窦盈莹团队“抗污自清洁超疏水光伏面板的研制”项目与其他参赛团队的45个项目展开激烈竞争,最终为新疆代表团拿到一枚宝贵的铜牌。团队负责人窦盈莹,是今年5月从中山大学引进新疆的一名出站博士后。

  “窦盈莹团队的获奖,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祥伟说。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自治区党委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设立100亿元新疆人才发展基金,实施“2+5”重点人才计划等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人才政策,持续释放求贤若渴的诚意,新疆正在形成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的新态势。目前,自治区已设立178个博士后站,博士后在站人数达582人,创历史新高。一批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及自治区重点产业、重要领域、重点项目、重要学科挑大梁、当主角,“最强大脑”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健全体制机制养“活鱼”

  10月27日,烟台市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7个赛道的比拼异常激烈。

  在创新赛其他行业领域赛道的赛场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杨帆,正在台下密切关注着合作导师关于“干旱区荒漠绿洲区三生安全协同提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答辩。

  “今年4月,被自治区‘2+5’重点人才计划所吸引,我从西安理工大学来到新疆,将我所擅长的水处理研究与新疆的荒漠化、盐碱化治理相结合,找到了科研工作新的方向。”杨帆告诉记者,单位已经帮助他申报了自治区“天池英才”引进计划青年博士项目,入选后,自治区将给予2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助和每年最高30万元经费资助,连续支持3年,这将为他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提供保障。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人事处处长蒋慧萍介绍说, “天池英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大大增加了该所从东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底气。今年该所已经引进了40余位博士,目前在站博士达80余人,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海阔才可凭鱼跃。“十四五”以来,自治区博士后招收人数年均保持在120至140名之间,2023年10月已突破140名,较上年同期增长40.2%。通过自治区第一批“天池英才”引进计划,400余名青年博士从中受益,发挥了显著的引才效用。

  据李祥伟介绍,为不断健全博士后培养体制机制,自治区相继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自治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服务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同时,不断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为高层次人才松绑。

  《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揭榜挂帅管理办法》……在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促进知识价值与回报挂钩的博士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正成为推动自治区计量关键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

  “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奖2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4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6项,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背景下,人才活力的持续释放。”带队参加大赛的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党委书记贾广成说。

  面向主战场 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

  一大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年人才,广泛分布于油气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领域,面向经济主战场从事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10月27日11时,揭榜领题赛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比赛现场,计时器还有最后2分钟时,窦盈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产品,向专家评委演示抗污自清洁超疏水光伏面板的技术原理。

10月27日,窦盈莹(右一)在赛场上演示项目技术原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摄

  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后,长期从事自清洁表面研究的窦盈莹,十分看好新疆光伏产业的光明前景。

  “在高校做基础研究,很少会考虑产业化的问题,但来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之后,领导常常说‘我们要做国家事’,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发展难题,这种使命感和成就感很激励人。”窦盈莹说。

  研究大尺寸和高性能光电晶体;多语言、智能信息处理与可信计算;研发抗白癜风和糖尿病药物;设计制备极低温传感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面向经济主战场寻找科研攻关的方向。同时重点围绕打造以“八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人才链。2022年1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从清华大学、剑桥大学等引进博士后等各类人才近70人,较往年同期增长5倍。

  在企业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进一步实现了产业链、技术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生物医药与健康赛道比赛现场,华春药业研究院院长胡时先完成参赛项目“抗抑郁创新中药参葛补肾胶囊许可上市及产业化应用”路演后,邀请年轻的博士后闫洛美一起上台,回答评委提问。

  在胡时先看来,新药研发投入高、时间长、风险大,博士后工作站在其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15年我们设立博士后站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源共享,有力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博士后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在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732篇,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000余项,发明专利876项,发表专著321部。以博士后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为新疆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释放成果转化强磁场

  “同类产品依赖美国进口,单价3万元,我们研发的这款产品技术参数与国外产品基本一致,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实现了国产替代。”在此次大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区新疆展位前,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李海兵,向媒体介绍团队研发的无线温度验证仪。

  李海兵告诉记者,目前,这款无线温度验证仪已经广泛应用于新疆乳业、制药厂、疾控中心等企事业单位,不仅节约了成本,还降低了传统有线模式对密闭容器压强改变带来的生产隐患。

  除了无线温度验证仪,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的另一款产品—温湿度物联监控系统,也在哈密市纤维检验所得到了好评。

  “我们的实验室需要恒温恒湿,之前使用的是可移动的温湿度表,需要人工核查,记录数据。采用了这款产品后,系统自动在线监测温度和湿度,不需要人工核查、记录,几年前的数据都能调出来,很方便。”哈密市纤维检验所检验室主任巩建军说。

  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助力产业迭代升级、发展壮大……得益于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环境、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发和释放,“从1到100”的跨越正在成为现实。

  走出创新赛新能源新材料赛道比赛场地,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高级专家何龙告诉记者,团队的参赛项目“深层油藏选择性调堵研发与应用”,是团队花费数十年心血向塔里木盆地深地工程治水关键难题发起的攻坚。从2010年起,在塔河油田累计实施296井次的现场应用,累计增油24.54万吨。

  “只有与产业需求深入对接,将实验室研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李祥伟说,自治区将继续稳步扩大新疆博士后站的规模,积极争取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支持,让青年科技人才真正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