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阿布力米提·伊力:不忘初心使命 扎根边疆奉献
(中国科学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迎接建党100周年,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积极投身“率先行动”计划、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科学院授予100名同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48名同志“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50个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为激励更多人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奉献、攻坚克难,本报选登部分典型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阿布力米提·伊力
我是一名在新疆成长的维吾尔族科研人员。26年前,我接受中科院 “西部之光”项目资助,进入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民族药研究。26年来,在组织培养下,我从一名青年学生,成长为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也从一名党员成长为支部书记,“不忘初心使命、扎根边疆奉献”成为我的座右铭。
我的科研方向是“民族药新品种研发及其关键创新技术研究”。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挖掘维吾尔药精华,围绕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的预防,研发出一批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的产品,为新疆特色植物资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为开发创新药物打下基础,促进了维吾尔药的现代化发展,并开辟了民族药大分子有效质基础系统研究这一新研究领域。
2013年以后,我作为骨干参加中科院首批海外机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的筹建工作,在我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该中心硕果累累。2017年,我荣获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颁发的“中乌友谊突出贡献奖”。2019年4月,中心塔什干分部以中乌医药科技城的名称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为我国“一带一路”医药产业战略的实施作出了贡献。
2019年,我报名参加驻村工作,成为和田地区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深度贫困村巴格齐村的第一书记。刚到村里时,我了解到巴格齐村人均只有0.7亩地,且产业结构不合理、村民劳动技能不高、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作为一个长期做实验、写论文、带学生的科研人,如何抓党建、保稳定、促脱贫,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课题。我和驻村队员发扬中科院人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把自己当村民、把群众当亲人、把村子当家园、把驻村当事业,扎扎实实工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在维护稳定和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到巴格齐村后,我首先结合实际提出“建强班子,向党建要感召力、要凝聚力、要生产力、要战斗力”的工作目标,通过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培养壮大党员队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采取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对一、传帮带的方法,提高村干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水平和理论素养,落实各项维稳措施,确保全村和谐稳定,当年就摘掉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其次,通过科技助力村民就业增收。我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为村里引进100余万元药材种植项目,从20余种药材品种中筛选出三四种药材进行推广,其中玫瑰品种在4个村种植达300多亩,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把自己当成连接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和巴格齐村的纽带,配合新疆理化所党委在村里推广“园村互动、园区示范、村民参与、科技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在巴格齐村形成了稳定脱贫、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成为墨玉县科技扶贫示范样板。2019年底,全村208个深度贫困户成功脱贫138户,其中10个脱贫困难户每户月工资15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更为难得的是,科技项目打开了村民们的“话匣子”,彻底改变了以往农民对科技成果“高大上”的印象,推动了科技成果“接地气”,弘扬了科学精神,提高了村民素质技能,科技的正能量有效对冲了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科技推进先进文化入脑入心的力量更直接、更有效、更彻底。在驻村实践中,我们以实际行动落实了科技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推广到农户中的要求。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们就是要做扎根基层的耕耘者,办实事办好事。例如,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村民有小病长期不治,就协调大医院的医生到村里义诊;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帮助村民销售核桃、桃子等农副产品4100多公斤……同时,巴格齐村与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后者捐助15万元用于村委会和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帮扶,以心换心、以情交情,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成绩属于过去,使命引领未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扎根西北边疆的科研人,我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讲话精神,牢记使命勇担当,以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建设美丽新疆,在我挚爱的这片土地上不负韶华,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系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